经管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经管热点

校长顾冠群在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2-10-02访问量:904

    同志们:
  我校今年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会上,党委书记胡凌凌云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我也宣读了学科建设的表彰决定;校党政领导分别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进行了授牌;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敏强教授传达了200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及研究生院下半年的几项主要工作;研究生院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各自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意见;学科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也作了交流;与会同志也就几个主要问题分别作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问题研究生院将分类整理,认真加以研究,能够更多地解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奠定了下一步工作的基础。现在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再阐述相关的意见。

 

一、集成创新,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决定作用。抓好学科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决策,也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曾多次说过,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和科研是两翼,加强教学和发展科研必将促进学科建设。我们也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为两个支撑点"的工作方针。

  我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扬优扶新,集成创新,适应需求。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不能平均用力,只有集中精力,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要集中力量来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兼顾一般学科,鼓励并支持交叉学科,特别是理、工、医结合的新兴学科;创建"发展极--生长点"模式的学科新格局,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扶持若干重点优势学科和若干研究领域,赶超世界一流,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2-3个高峰学科;我们要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推陈出新,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力争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取得重大的源头创新成果。

  我校目前应紧紧抓住省部共建之契机,与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十五""211工程"建设、"振兴行动计划"建设、江苏省"135工程"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各学科的申请、汇报、答辩、遴选等多道程序,又反复讨论多次,在校内分成4个"重中之重"学科,18个重点学科,12个学科群、交叉学科,20多个基础、医、人文学科以及2个学科平台等5种类型全面开展"振兴行动计划"的建设,近三年内将投入2亿多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以前一谈学科建设总是提"没有经费怎么进行学科建设?"的意见,那么现在不是说有很充足的经费,但至少每个学科都有经费,有不少学科的经费数都是超历史的,有的甚至?quot;九五"期间的5-10倍。现在的关键是怎么用好这笔经费,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用?真正把力气用在学科建设上来,怎样建设好学科?如何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有世界性影响的学者还是很少。这几年,虽然也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其中不乏有十分优秀者,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他们要确定国际学术地位还需要时间。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国内外对优秀人才空前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要实?quot;人才建设工程",大力提高师资队伍层次;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契机,面向世界广纳贤才;多渠道筹资,扩大博士后流动站规模,充实学校科研力量和师资队伍后备力量;设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基金",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实施"人才凝聚力工程",其关键是用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增强广大教师"做东大人,建东大业"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对我校来说,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努力培养好现有的人才,为一部分正在国内学术前沿奋斗多年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创造条件往国际学术前沿去冲剌,把绝大多数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引导到国内学术前沿去,让他们尽快成长为该学术领域的顶尖教授。
培养人才方面,培育"创新团队"的工作很为重要,创新团队是集成、凝炼人材的基地,也是作出重大成果的组织。

  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为支撑。当今时代,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靠单枪匹马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各学科一定要看准方向,同心同德,集成创新,要坚持"相关、相融、互补"的原则,建立"开放、融合"的运作模式,来促进学科的互生互长。

学科建设要"融合交叉",就要跳出院、系行政的圈子,当然具体操作起来是会有一些困难。我校"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列入11个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管理也很重要,没有一流的管理,也难以实现高水平知名大学的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就是效益,而对一个大学来说也是同样的。我们如果管理不善,国家投入的资金就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尽管各学科获得的投入经费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投入,然而一个学科要化钱的地方实在太多,这有限的经费如何用好?各院系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一定要认真考虑。

我校的教育管理与国内知名大学相比,存在的薄弱环节还比较多,能符合高水平大学运行规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形桑芾砉ぷ饕膊蝗茄芯可旱氖拢芾碛泻芏嗖忝妫泻芏嗷方凇QЭ瓢焓俏QЭ平ㄉ璺竦模械墓芾碇贫取⒋胧旆ǖ榷加Ω么友Э平ㄉ枘芊⒒幼畲笮б娉龇ⅰ9芾硪惨葱拢娑蕴粽剑挥胁欢洗葱拢拍芮蟮米约旱姆⒄梗挥胁欢涎罢倚滤悸罚扇⌒麓胧拍苁迪治颐堑哪勘辍R愫媒逃芾恚胄T合蹈骰囟枷喙兀鞯ノ弧⒏鞑棵哦家С帧?
谈学科建设不能孤立地局部地看问题,我希望大家要从东南大学整体来看,特别要研究多学科如何发展?如何利用复杂的优势进行超常规发展的规律,上下一心,把学科建设搞好。要引导教师在学术上的探索积极性,培育学科的萌芽,增强活力和后劲。

  现在迫切的任务是把学科水平提高及学科的升级,只有不断地升级,才能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获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在的学科有衰老的迹象,要想办法迅速进行学科的迁移,学科的改造,让它重新焕发青春,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也有不少的学科呈衰老姿态,衰老的学科不一定会灭亡,但如果不去改造它,难以枯木逢春,不能进化,就只能走向死亡。实际上新兴学科也有衰老的危险,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必须时刻警惕这种落日的辉煌现象,把握住方向,一个著名的教授往往不会在一个方向上搞一辈子。我们有些学科现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维持当年的辉煌很艰难,根源在哪儿?创新程度不够!保一流是保不住的,只有创新,形成新的优势,才能永葆青春。对学科也要有生命周期的观念,一个学科,如果长期没有新的方向,新的人才,新的成果,那将成为落日的辉煌。

  集成创新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集成,是有机的联合,是团结的表现。一个学科要取得进展,就要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集成,集成的过程中,自己有优势时要谦虚,自己没有优势时更要谦虚;要甘于为辅,今天为辅,明天才有希望为主。要加强内部集成,在某种程度上,学科的交叉容易做到,但学科内部的配合却很难,这也是一个个问题。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院系或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有希望。

一个学科只有集成创新,才能提高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二、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是学校的牌子。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是我们的"诚信"。我们目前在校博士生905名,硕士研究生2945名,工程硕士生978名,还有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员近300名,在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1200多名,累计6320多名。现在全校博士生指导教师不足200名,硕士生指导教师不足800名,也就是说,每位导师平均指导8~10名,绝大多数学科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还不止这个数,正在指导研究生接近或超过一个"排"的也不在少数。

虽然学校本着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已经作出并将作出最大的努力,争取在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毕竟是有矛盾的,研究生的规模如何和可能得到的投入更加协调地同步增长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关键。

首先是导师要端正观念,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导师不仅在业务上,而且要在思想上关心研究生,要为人师表,研究生和导师是有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接触,导师的行为,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影响到研究生。导师学风不正,就会误人子弟,要防止导师把研究生单纯当成劳动力,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院、系和导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改善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其次是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每一位导师不一定每年都能争取到新的课题,但每位导师每年都应该有新的选题的构思。很难想象如果导师自己做的不是前沿的工作,甚至导师本身都不知道这个学科的前沿在哪里?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到前沿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导师水平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每位导师,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获得学术和资金的支持。

第三是导师要把好论文质量关。我们的导师一定要把好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指导一定要到位,千万不能因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太多而来不及修改就不看不修改,或马马虎虎翻翻了事。我们准备扩大随机抽取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比例,逐步发展到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双盲"评审。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学风的培养,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研究生的三大支撑点,我们的导师和研究生都必须做到"道德第一、文章第二",尤其是导师,一定要严谨治学,学风要正。

(二)学校内部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

如同企业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学生的质量同样是学校的生命。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能力,是21世纪我国人才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前提条件,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研究生院自然应当把质量意识作为管理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但仅远远不够,应当尽快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要有质量监督机制,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分离,要尽快建立一支研究生教育督导队伍。

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在以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目标,合理设置、扎实建设研究生各类课程,狠抓学风建设,在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上要采取措施。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课程要精、内容要新、基础扎实、适应性要强",二是加强教学督导,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杜绝课程教学中的学风不正。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听到反映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进行处理的研究生中,免试保送生的比例较高,而很少有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是我们对免试保送生把关不严,还是在职人员学习的努力程度高。

其次,公开论文选题,加强论证把关。

选择论文课题,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在确定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后进行研究,论文开题要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把关,切忌凭自己主观想象,热衷于赶时代潮流,什么时髦,什么流行就研究什么。自认为是在研究前沿的东西,其实早就有人做了,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学术上的空白点,相反却抑制了自身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无论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是院、系、所,我们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管理好,尤其是博士生,对其"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管理。每年要随机抽取若干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全校公开答辩,各院、系每年也要抽取若干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公开答辩,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双盲"评审。

第四,加强思想和作风教育,以"优秀生培养工作"带动整体培养工作。

(三)面对困难、勇于搏击

1、 面临许多具体困难,例如设备、场地、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
2、 每位老师、每位同志,要树立为国家、为东大而拼搏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
的勇气。"人生有几次博"、广大导师都在辛勤地指导,艰苦地争项目、搞项目,以项目经费来支持研究生培养。
3、学校的政策要改革和协调,促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校的骨干,是我校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各院系负责人和各部处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请大家多出主意,群策群力,共同商议,共同努力去实施、去完成,我们校党政领导希望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通力合作,共同来办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同志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同心同德,奋力拼博。希望大家树立一流意识,抓住机遇,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为把东南大学办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资料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院(02-09)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