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我校加强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科研经费又创新高

发布时间:2007-03-05访问量:262


      元旦前夕,东南大学隆重举行了全校科技创新大会。记者了解到,在“十五”期间,东南大学的科研经费年年跃上新台阶,已经连续五年在江苏高校中名列第一,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里名列前茅。如刚刚结束的2006年,东南大学的到账科研经费达5.5576亿元;与此同时,2004至2006年江苏省政府设立了累计总经费16个亿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项目,东南大学作为成果依托单位参与了20余项,涉及省拨经费2亿多元,这在江苏高校中又名列第一。

 

  据了解,该校去年共有36项重要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绝大多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该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同样可圈可点。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强调的,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必须牢固树立“顶天立地”的科研大局观,“顶天”就是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直接服务国家目标;“立地”是指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断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造福人民群众。

  瞄准国家目标凸现东大实力

  走过百年发展历程的东南大学,许多学科在全国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该校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的一支劲旅。这里不但建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等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梯队。

  2006年10月31日,由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领衔组织实施的我国第一个第四代移动通信(4G)现场试验系统,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4G实验系统———“4G外场实验系统”在上海构建完毕并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该系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信息传输速率高达每秒100兆比特,比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率提高了近1000倍。2007年1月28日,我国第一个4G试验网已经正式对外开放,进入外场试验。在快速移动的测试车上,基于IPv6的高清电视等业务的流畅演示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掌上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实。

  第四代移动通信研究的内容涉及发展战略、频谱需求、业务与应用趋势、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评估与测试、标准化研究等诸多环节,围绕该项目,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向3GPP/3GPP2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近百项提案,一批核心技术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带动了包括TD—SCDMA在内的3G演进技术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我国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基础。

  “超大型荫罩式等离子显示技术”是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攻关及863项目,由国家“863”平板显示专项专家组成员、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保平教授于1999年开始领衔研发。

  经过近7年艰苦攻关,课题组成功研制出大尺寸全彩色高清晰度SM—PDP样机,并通过科技部验收。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显示技术,在理论研究、结构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和驱动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06年3月5日,东南大学与南京高新区、熊猫电子集团联合签署了《关于荫罩式等离子显示技术PDP产业化合作的框架协议》,三方联合组建南京华显高科公司,目前运作非常顺利,一个年产100万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超大型荫罩式等离子电视机基地呼之欲出。

  面向基础产业提供核心技术

  东南大学拥有建筑土木、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交通运输、材料等一批能够面向社会基础产业的强势学科。这些学科坚持科技创新,稳步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不断拓展科技开发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伟院士领衔研究开发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制备的多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各类土木工程新材料,并在土木工程材料的生态化、高性能化、工业废渣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先后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地下铁道、长江三峡、江苏高等级公路、南京长江二桥、苏通大桥、青岛海底隧道、国防军工项目等重大工程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近40个项目中应用。

  交通学院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研究与仿真设备开发”成果,已经在南京、郑州、合肥等30多个城市直接应用,并作为全国“畅通工程”的推广成果在全国600个城市推广应用。由交通学院、土木学院承担的“南京长江二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为我国大跨径钢箱梁桥面铺装提供了新的途径,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承担着制造业工作母机制造研究的机械工程学院,以提高区域制造业水平为己任,近年来与省内大中型企业联合相继承担了“高精度系列数控内圆磨床产业化应用”、“焦炉烟气除尘专用超大型转换设备”以及“精密高效金属板材加工技术及成套系统”、“高效环保智能化道路养护机械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系列环保节能无油螺杆压缩机的产业化”等多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该院与常州多棱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组建的“江苏省数控工程中心”、与东台马佐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组建的“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中心”,通过省内招标,成为江苏省科技厅2005年组建的四个省级工程中心中的两个。该院主持的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制造业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与机制模型研究”以及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机床行业异地协同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网络经济时代区域制造业的腾飞打下了技术基础。

  化学化工学院为中国最大农药生产企业———南京红太阳集团研制的“5000吨/年吡啶工业化技术”,使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扶持项目和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封锁,其下游产品高效低毒农药可以拉动中国百亿元生态农业产品出口。目前该项目工业试生产一次成功,2006年产值超过5亿元,利税近2亿元。

  携手产业巨人缔结战略联盟

  东南大学积极鼓励院系和教授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大工程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争取成为企业的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的科技支撑,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在政府、学校、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东南大学从2000年12月开始,用三年时间,由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院士、长江学者、博导、教授等科研人员500多人次,以“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让专家教授与企业家们面对面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在系列活动中共签订合同1422个,协议金额达8亿元,涉及项目投资30亿元,预计产生效益27亿元。由此,该校相继与全省13个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桥头堡”,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些院系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相关领域的产业巨人联姻,建立研发中心。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建清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江苏沙钢集团、江阴兴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法尔胜集团以及江苏天工集团等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多年合作,结成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针对第三代高档建筑材料,1860MPa级PC钢绞线用热轧盘条长期依赖进口的现实情况,蒋建清教授与江苏沙钢集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高档线材的生产依据问题。并以此开发出了新的成套生产技术,截至2006年6月,江苏沙钢集团已累计生产销售该类产品140.5万吨,累计销售收入46.6亿元,产生利税11.5亿元,出口创汇7978万美金。该成果还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东南大学与江苏省13个市正式建立了科技信息联络员制度,与国电南自、江苏中电、省电力设计院、徐工集团、南京红太阳集团、江苏新潮集团、海昌隐形眼镜公司、飞利浦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业签署了共建产学研基地和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的合作协议。最近,该校又相继成立了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通分园,使学校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更接近市场前沿,有望为江苏实现新一轮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多次强调,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他还提出了高校要围绕“三个最”和“两个坚持”来规划教学科研工作:一是政府最关心什么,二是企业对什么最感兴趣,三是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坚持走研究型大学的道路、坚持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目前,该校坚持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完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链,努力实现科研工作的新跨越,已经成为推动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科技策源地。



  原载:2007年3月5日 科技日报  王燕宁/郑立琪   (标题为编者所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