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活动

开放 合作 成长——2005年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访谈

发布时间:2005-09-16访问量:754

                    □ 《物流技术》记者 黎忠诚

 

 

  早在几年前,我国物流刚刚被广泛关注的时候,就曾听闻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有关政府机构、学府、企业为加强海峡两岸、香港等地之间物流学术界以及实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曾举办过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和产业交流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岸三地迫切需要加强物流业的合作,为两岸三地共同市场的建立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2005年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即将于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记者有幸走访了本次论坛的组办单位之一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通过他们向论坛的历届组办单位进行了联络,以期向广大读者深入、全面地介绍论坛的历史演进,以及本次论坛的详细筹备情况。在此,非常感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本次采访活动提供的帮助!

 

记者:据悉,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源于2001年3月由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香港物流协会和香港东方物流集团公司共同签署的《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合作协议》,能否请简要介绍此协议的具体内容,以及此论坛近几年的演进和发展情况?

刘秉廉教授(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主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现代物流正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也已呈现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之势。

  鉴于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促进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三地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了加强三地在现代物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由南开大学发起,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香港物流协会和香港东方物流集团公司等单位于2001年3月在香港签署了《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合作协议》。合作各方确定了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联络事项,同时还在两岸三地扩大合作成员,共同参与交流与合作;在合作内容上,我们共同确定了两岸三地共同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共同建立论坛暨研讨会年会制度、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的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几年来,协议成员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该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活动。

  该协议签署四年多,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和产业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届《协议》成员单位在南开大学成功地组织举办了“2002年两岸三地现代物流研讨会”,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学术界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2003年12月,《协议》成员单位在香港理工大学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物流研讨会,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以及英美国家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在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三地企业界对此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会议论文集也已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两岸三地现代物流论坛暨研讨会于2004年12月在台湾召开,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除了举办年会、论坛,还在南开大学成功地举办了“2002年中国现代物流专业教学及学科建设研讨会”,两岸三地20多所重点高校的物流学科带头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促进我国物流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教育领域的交流和相互启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南开大学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主持编写了《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并在全国出版发行。协议成员单位邀请三地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编写工作。

  在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方面,两岸三地还在天津共同举办现代物流短期培训班。同时,自2002年开始,南开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航运及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该项目是国内与境外合作举办的第一个现代物流专业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班,目前该项目已进行了三期。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两岸三地学术界和产业界互访活动。台湾东吴大学多次组织学术界和企业界参加的团队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和投资考察。香港理工大学每年组织游学团到大陆参观访问。

  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领域的合作正在深入健康的发展。两岸三地已经有不少高校陆续加入了《协议》组织中来,并积极参加各项交流与合作活动。

  总之,《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合作协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学术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也显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通过刘秉廉教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第二届会议和第三届会议分别在香港和台湾举行,那么能否请简单回顾一下这两届会议的具体情况?会议对促进两岸物流业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对本届会议又有何期待?

李仲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物流学系):2003年12月,中华物流论坛于香港理工大学举行,吸引了超过200多位来自香港、大陆、台湾、法国及美国等地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参与。出席论坛的专家以中英语发表了40多篇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多个范畴,如电子商贸、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策划、运输管理、供应链及物流个案研究等。其后,我们把其中一些论文辑录成专集,出版了《廿一世纪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一书。我们预期将于南京举行的研讨会将会继续收到优秀的论文,并吸引更多国外人士参与,与两岸三地的同业分享他们对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崭新知识。

苏雄义教授(台湾东吴大学企业管理系):2004中华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乃两岸三地学产界共同协力完成,自2003年12月6日第一次筹备会议开始筹备相关前置事宜,共经历时间超过1年,终能克服众多挑战完成。本次论坛分为两天举行:2004年12月18日(周六)为学术研讨会,以学术论文发表为主,下午则有各校代表一同举行学术圆桌论坛。12月19日(周日)为产业论坛,发表人多为产业人士报告各场次相关主题,下午则举行产业圆桌论坛,聚集台湾、香港及大陆三地产业龙头,一同讨论两岸三地产业物流需求与供应状况与趋势。投稿学术论文合计有55篇,发表20余篇;产业专家报告30个,提供许多企业发展动态与经营管理实例。

  当天报到情况除了少数因为临时有事取消之外,连到场与会贵宾总计共有245人,参与情况十分踊跃,台湾产学专家给予极高的肯定,应该属于2004年海峡两岸物流研讨活动较具影响力的一次。透过工商时报的报导使更多人士可以知道物流在大中华区的发展与重要性,更使活动成效扩大。

  产业主题演讲非常难得邀请到神达计算机林振仁总经理,谈信息产业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林总经理谈到:高科技产业面对全球高度竞争的情况下,已进入微利时代,竞争要素已由价格、生产成本逐渐转移到物流运筹、供应链管理活动,更突显未来企业管理的新聚焦将是供应链管理。内容精彩而丰富,许多产业人士均给予极高的评价。学术主题演讲邀请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Professor Sandor Boyson针对美国供应链管理与教育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做了详尽的报告,使参会人员有极丰盛的收获。

  两日议程中,讲员演讲内容丰富,参与者热烈提问,让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12月19日晚大会结束后在凯撒饭店另有交流晚宴,提供与会人士一个交流及讨论合作的机会。


记者: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物流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物流论坛和研讨会,那么相比之下此次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有什么特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徐康宁教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本次会议借鉴了前三次会议的经验,将更加紧密地围绕两岸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搭建两岸及全球物流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为推动两岸乃至全球物流市场的融合创造条件。本次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将为政府部门提供物流政策传递的平台,为学术界搭建物流理论共享的讲台,为企业界创造物流经验交流的舞台,具有集聚产、学、研精英,集聚物流知识和经验,集聚全球商家眼球的特色。

  2004年中国大陆社会物流产品价值总额高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社会物流增加值增长约8.4%,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物流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迅速,我国物流产业得到深入、务实、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物流业这个有着“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行业已经在2004年1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实施扩展与布点战略。在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物流企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物流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正逐步形成,2005年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这个大背景下,面对复杂而充满无限商机的中国物流市场,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迫切需要寻找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本次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不仅引起了海峡两岸等国内学者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深受海外学者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必将成为一个合作发展的盛会,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者:据悉,前不久,北京交通大学组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实力雄厚的物流研究院,对此次论坛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徐寿波教授,您作为物流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此次访谈有幸能邀请到您,在此能否请谈谈对中国物流科技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物流研究院的今后设想?

徐寿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流就是商品流通,就是做买卖,没有多少科学技术,所以物流科技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教科书、杂志和新闻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是西方物流Logistics定义,因此人们错误认为“物流管理就是物流”,物流科学技术就只有物流管理这门科学,与过去人们只关心物资管理一样,现在人们只关心物流管理。这种认识严重影响我国物流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物流科学技术与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综合科学技术完全一样,是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很多新兴的综合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但是,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十分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科学技术体系。所以,大力加强“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创建自己独立的物流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实在是当务之急。国外学者曾经提出,物流是经济上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实际上,物流在科学技术上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大有可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为了推动物流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研究院提出了由40多个学科组成的物流(MF)科学技术体系,其中绝大部分学科还是空白,需要我们共同去开拓和创建,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相信,在全国物流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物流科学技术一定会彻底改变现在的落后状况,会像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科学技术一样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需要。

 

记者:此次论坛提出“开放、合作、成长”的主题,这一主题描绘了两岸共同市场、共同物流的美好未来,那么请具体阐述一下本次论坛的议题和议程是如何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作为发起人之一,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为与会者以及大陆、香港、台湾的物流业带来什么?

刘秉廉教授(南开大学物流中心主任):两岸三地现代物流论坛的主办和承办单位对于每年一度的会议都会根据不同时期大陆、香港、台湾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会议的主题。2005两岸三地现代物流研讨会,我们共召开了三次筹备会议,对会议的主题、议题和议程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是中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的一年,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市场走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会在开放中寻找机遇,在开放中寻求合作,在开放中寻求快速发展之路;在中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合作对于增强整个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与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也迎来了快速成长期,所以,现代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现代物流的教学与科研向着更高水平发展,也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开放、 合作、成长。

  在确定研讨会的议题中,我们在集中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形势和我国现代物流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确定了以下研讨议题:

  (1)全面开放后的中国物流产业格局。中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后,在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在各方面政策的调节下,中国物流产业格局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对全面开放后的中国物流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前沿(RFID技术、绿色物流、循环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与供应链信息技术、供应链复杂性等)。根据美国物流协会最新发布的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与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与渠道伙伴之间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因此,当今国际上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对供应链理论的研究。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现代物流应用的最新技术被确定为研究议题之一。

  (3)物流业成长与产业融合(物流服务管理、国际物流、医疗行业物流、食品行业物流、连锁商业物流、物流金融、物流保险、运输仓储业等)。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在一些领域已经与行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因此,物流业成长与产业融合以及与物流相关的物流金融、物流保险业的发展,也作为研究议题之一。

  (4)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物流专业培训、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物流与供应链方向研究生培养计划、社会各类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等)。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是论坛中永恒的议题。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是现代物流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学术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5)供应链与物流合作(国内、国际、海峡两岸等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这个问题是这次会议的重点议题。在中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CEPA实施的不断深入和海峡两岸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学术界和企业界共谋内地、香港、台湾之间的合作和国内外的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增强实力、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壮大,这也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

  关于会议议程,我们也紧紧围绕会议进行安排。会议共两天时间,主要议程有:主题演讲、专家演讲、大会发言以及圆桌会议(即座谈式讨论),其中专家演讲和会议主题发言均按照不同的主题来安排不同的场次进行,使研讨问题相对集中。

  总之,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形势下,两岸三地现代物流论坛的举办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着通过本次论坛会议,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学术研究层次的提高,促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两岸三地现代物流乃至带动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做出《协议》成员单位应有的贡献。

  同时,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两岸三地现代物流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使更多的高校和企业融入这一组织,充分利用这一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学术界之间、企业界之间以及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谋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机遇。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和企业组织参加到《协议》组织中来,共同推动两岸三地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

 

记者:随着海峡两岸政治、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对物流业也将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那么面向两岸共同的市场,如何通过论坛的形式推动物流业的交融?

苏雄义教授(台湾东吴大学企业管理系):目前两岸物流产学交流刚刚开始,此项论坛与研讨会乃两岸基于平等交流机制原则所建立的一个主要交流平台,对于两岸产学专家在发表相关诉求与对彼此发展状况的了解上,均是一个非常值得由民间与政府共同合作长期推动的一个知识与人才交流机制,期许两岸各界积极参与,使两岸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产业经验可以有效扩展,并藉由此项活动之参与,协助两岸学术界获得更多信息,做出更好的研究。产业间的交流则可以协助两岸物流企业更有效发展大中华区的物流商机,探讨更具效果的协作模式。如何通过论坛具体推动物流业的交融,则是需要每年进行检讨与改善的重要工作。

 

记者:应该说,前几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物流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次论坛将在东南大学举办,请问东南大学作为此次论坛的具体承办单位,有哪些优势可以保证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何期待?

赵林度教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次会议得到了主办单位南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台湾、香港、海内外学者和2004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的广泛响应,吸引了眼球、聚集了人气。为了更好地展现本次会议的优秀成果,我们得到了《物流技术》杂志社的鼎力支持,将在《物流技术》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优秀会议论文。同时,为了增进沟通、提高会议论文处理的效率,在我们自行设计开发的网站中增加了会议动态专栏,为会议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我们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能电力、昆明船舶、江苏电力、南京邮政、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南京龙潭港物流园区、南京化工物流园区、南京丁家庄物流园区和德国V-LINE集团等国内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物流、采购物流、国际物流、食品物流、零售物流、冷藏物流、邮政物流、危险品物流和物流信息化等物流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创新成果,迫切需要与海内外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我国物流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竞争日益加剧的物流市场日趋成熟,开放的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发展的关键期。2004年9月国家九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政策体系。国外物流巨头的进入,为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和发展的动力,使我国物流业在竞争中逐步走向成熟,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也将进入冷静、科学和多元化发展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已有48%的制造业企业决策者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从观念上提升对物流的认识。面对日益全球化的物流业格局,面对无数期盼和渴望的全球化目光,面对全球化研讨会三年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不得不发出感叹:“我们不做谁来做?今天不做何时做?”

  为了保证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我们会同组委会一同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打开连接世界的通道,集聚更加丰富的物流知识和经验,届时同与会者一起分享、交流,一起倾听世界的物流节奏,愿我们物流合作研讨的声音能传遍全球,引来共鸣。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需要全球的目光和参与,一个日益成熟的两岸物流论坛,同样需要全球的目光和参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不仅是2008年奥运会的期盼,也是物流研究人员和管理运营人员的期盼。开放、合作、成长,愿梦想成真!


  来源:《物流技术》2005年第7期(总第154期)

 

 


附: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函

一、论坛名称

  中文名称: 2005年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论坛暨学术研讨会
  英文名称: Greater China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Forum and Academic Conference 2005
( GCSCL2005)

二、会议主题
 开放·合作·成长 Liberalization Collaboration Growth

三、研讨议题
  1. 全面开放后的中国物流产业格局
  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前沿(RFID技术、 绿色物流、循环供应链、 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与供应链信息技术、 供应链复杂性等)
  3. 物流业成长与产业融合(物流服务管理、国际物流、医疗行业物流、食品行业物流、连锁商业物流、物流金融、物流保险、运输仓储业等)
  4. 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物流专业培训、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物流与供应链方向研究生培养计划、社会各类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等)
  5. 供应链与物流合作( 国内、国际、海峡两岸等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四、会议时间
  2005年10月29~30日两天主题研讨,31日安排参观物流设施和企业

五、各项议程截止时间
  论文投稿截止 : 2005年7月30日
  论文接收或返还修改 : 2005年8月30日
  报名截止 : 2005年7月30日
  论文打印提交: 2005 年 9 月 30 日

六、会议地点
  中国南京·东南大学

七、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 南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香港物流协会、香港东方物流集团等

八、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
  东南大学 徐康宁教授、赵林度教授
  南开大学 刘秉镰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物流协会 李仲麟教授/副会长
  台湾东吴大学 苏雄义教授
  香港东方物流集团 刘伟光董事总经理

九、会议议程
  主题演讲
  大会发言:包括学术场次和企业场次
  物流沙龙:非正式聚会,使与会者相互了解并交流对中国企业物流发展的体会和经验
  参观考察:参观物流设施和企业(仅限于报名参加考察人员)

十、会议语言与论文要求
  会议及论文的正式语言为中文或英文。内地学者论文提交至会议组委会秘书处,字数以 6000字为宜,格式要求详见附例。组委会将选择其中部分论文由《物流技术》杂志专门安排一期发表会议论文,其余论文被收入论文集。

十一、会议费
  参加会议人员的会务费:人民币 1200 元/人或美元150元/人。费用包括:10月29、30两日每天午餐、晚餐、会间茶点、会务费用等 (会议期间住宿费用自理,东南大学将提供各种规格的酒店住宿供选择) 。

十二、论文提交
  内地全体参会者请于论文投稿截止日期前将论文提交至会议组委会秘书处。

十三、内地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议组委会秘书处)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 210096
  联 系 人:王海燕、曹杰、尤海燕
  电 话: 025-83792323
  传 真: 025-83794857
  Email: hywang@seu.edu.cn kindcj@seu.edu.cn you_hy@sina.co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