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都有应届踏入职场;如何觅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所有应届生小伙伴们心头的牵挂。从毕业那时起,有人哀叹:毕业就是失业;也有人手头拿着几个offer,纠结究竟选哪个去入职;还有选择继续考研读博,也还有选择创业等等。
作为一个工作近20年,在国企、外企、民企;大型、中型、小型公司都工作过的非典型性HR,我很乐意和应届生小伙伴们来聊聊求职这件事。
经验,只是个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有的东西
年轻的我们,最担忧的是:“我没有经验,怎么办?”。刚毕业时的我,也曾一样有此担忧,因为太多的用人单位会告诉我们:“对不起,我们希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加入。”
可是当我们懊恼自己没经验时,很多身在职场,懊恼自己不再是青春年华的人,大有人在。看着年轻的我们,他们心存无比的羡慕。因为经验只是个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有的东西,何况还有些职场人的经验还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熟练工而已。
校招和宣讲会的存在,本身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许多知名企业就是要招没有经验的我们,不是吗?没有经验,对企业来讲:一是意味着用我们成本相对低;二是可以选择有潜力的我们,为公司培养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企业产出高质量成果的人。抛却这个没必要存在的顾虑,迈开你求职的步伐吧。
没有经验,我的简历咋弄?
关于简历的书写格式,我不赘述了,因为网上的版式多如牛毛。那些简历上只有所学科目和成绩的小伙伴,就不要抱怨HR们不给我们机会了,敲门砖没有,莫怪门不对你打开。因为实践告诉HR们,成绩好和工作能力强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学校里的社团经验、老师带领的项目经验;这不都是经验嘛!HR要看到的关键,是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和未来从事工作相关的技能和工作思路。同时要提醒小伙伴的是:简历上呈现出来的,我们必须能如数家珍地在面试时和面试官做交流和探讨。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写出来的,真是我们经历过的,且对此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如果这个思考是有效且独特的,那我们这就是质量上乘的候选人。
不要担忧自己的思考不够高大上、不够炫。没有HR会期待一个应届生能对某一个事件或项目有惊为天人的剖析。HR们要的很简单,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思考出来的过程和现场的真实反应,才是HR们判断我们是否具有适合所招岗位的原因之一,而且这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获得。
真诚,才是靠谱的套路
面经,已经是许多应届生小伙伴们的圣典,我不能说这全无用处。只是作为每天要面试候选人的HR,我想说,套路用多了会砸自己的脚。唯一肯定受欢迎的套路就只有真诚。
在面试资深职位候选人时,HR们的套路都会比职场“老鸟们”多;作为应届生还是不要照搬面经上的套路,来对付真实坐在我们面前的HR了,轻则可能引起HR对我们邯郸学步的轻视,重则引起HR的反感。轻松自如的呈现自己就好。
面试的三要领送给应届生的我们:衣着整洁、精神、职业化;谈吐稳重、有思考、表达清晰;举止大方、有礼貌、先听后答。
求职意向要明确
自信了,有简历了,也有面试准备了,就可以找到工作了吗?回答是:NO。
事实上作为HR,我常常收到一些平日里表现不错的应届生小伙伴们的简历,要求帮忙推荐合适的工作机会。这些简历粗看格式挺不错,简洁明了,还加上了很精神的求职照。可是我却找不到这简历的主人究竟想做啥工作。不要说我无法将简历推荐给对应的用人部门了;连我要发给HR同行,也不知道要将这个简历推荐给哪个行业的HR。
神奇的是,我还听到一个应届生小伙伴告诉我说:“安妮老师,我觉得我什么都可以做,您给帮着看哪个岗位在招,我就应聘哪个吧。”
应届生伙伴们,公司的每个职位都有对应的要求。有些要求偏重专业技能背景,有些要求偏重技能沟通。而招聘单位的HR,是需要根据简历上的求职意向结合简历上呈现的核心能力,来做面试邀约;在面试中根据我们的各方面反应,同时比较不同候选人的优缺点后,根据录用流程再确定录用哪位候选人。
但是简历上的求职意向和呈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匹配的情况,时常发生。HR们看到这样的简历,心里通常是默念:自己都不知道要做啥,思路应该是不怎么清楚的,重点大学也没用啊,算了,放弃。
我想做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吗?
我学的财务,我就去找财务相关的工作,这相对简单,最多也就是财务助理、财务专员、财务文员的区别。
可是我学的是哲学,我想找财务的工作怎么办?事实上这样的应届生伙伴们还为数不少。学的专业在毕业时,明确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想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我见过也录用过,所应聘岗位和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候选人。而这其中的原因是:该候选人有明确的求职意向,且具备和所求岗位匹配的基本素质。
这位候选人是如何证明自己与求职意向是匹配的呢?她在简历上除了具有清晰的求职意向以外,还在简历上呈现了和求职意向相关的事实案例,并有相关事实链接。虽然她所学专业和所招岗位并不对口,但所招岗位本身就是偏沟通软技能多些的岗位,对是否是本专业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在面试时,她对自己所求岗位的展望和行动方案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完全符合该岗位的主要要求。在这位候选人的陈述和展现中,我和用人部门感知到她对这个职位的PASSION度(对岗位的热爱、钟情程度,是否愿意投入精力深耕)一致决定录用她。在实际工作中,她的表现也一直不错。
应届生小伙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父母可能有义务要帮助你;老师可能有义务要帮助你;但是用人单位是肯定没有义务帮你来找到你的求职方向。毕业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想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蛮好;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也没错。关键是:我们找清楚自己的求职方向了吗?
先就业后择业or先择业后就业
不管择业还是就业,总之是业。那么人生中第一份的这个业,究竟在我们未来的几十年里,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HR们是如何帮自己所在企业挑选候选人的(这里只讨论一般情况下),HR们的2个大概率的选人操作依据是:从业背景+上家公司薪水。这意味着应届生的我们踏入一个行业的一家公司后,我们未来的最大可能的工作岗位还是在这个行业,拿着理论上比前家公司高15%30%左右的薪资。期间换行或转型不是不可能,但这第一份工作对我们的意义就非常明确了。
我们不能绝对地讲只是为了就业而从事的工作,就一定是未来自己会不喜欢的工作。毕竟有时候,做着做着就喜欢上了。但是HR在选人的时候,一定选对本岗位有工作热情的人。因为技能经验可以在时间的累积中获得,而对某个岗位的热情度是个天生的东西。即使HR们明白,年轻的候选人转性快,可能是三分钟热度,但HR们有的是办法可以甄别候选人的职业兴趣。只要对岗位有热情,候选人就会自行求知,减少公司的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这是HR们看重的。
应届生小伙伴们,如果只是为了就业而去的工作,而不是在择一个当下的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可以做到自如地向HR展现出你的工作passion度吗?我们不是演员哦。况且入职后,也是看工作成果才会有后面的升职加薪的可能。而应付式工作能出成果的可能性,大大低于热爱工作所出的成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HR们看简历时,一般会倾向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满3年左右的候选人,此后的跳槽顺应逻辑的涨技能、涨薪资;一份为了就业而做的工作,我们能确定自己可以做3年吗?答案在我们自己心中。所以应届生的我们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这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而定,并没有标准答案。带着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的态度,加上对将要进入的工作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相信应届生的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生涯之路。只是需要记住的是:为我们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的工作,我们做主
网络这么发达,年轻的我们对网络的驾驭炉火纯青,我们不想和父母、老师做过多交流,能不麻烦父母、老师就不给他们增加麻烦了,我们想要的答案网络上都有。那时年轻的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但是作为从行政、销售、运营等不同岗位上摸爬滚打过的非典型性HR,我想分享给应届生小伙伴们的是:网络发达,也带来了许多虚假讯息,年轻的我们不一定都能甄别出来。我们要相信父母、老师的生活阅历,他们也许对社会热门岗位和公司不如我们熟悉,但在甄别虚假信息方面绝对可以帮助到我们。
当我们去应聘一份工作前,多和父母、老师沟通交流。身边如果有专业人士那更好,不要羞涩向他们寻求意见和支持。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自己工作的做主,只会让我们的求职之路避开弯路而更顺畅。
对一些不只有一个Offer选择,而无法确定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应届生小伙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请教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者职业生涯规划师,协助自己进行职业性格及生涯需求环境的梳理,这样最终仍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将是我们最不会后悔的决定。
我们想要的薪资,要和我们能提供的价值对等
我们付出劳动,获得薪资,这本是正常不过的事。求职本就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管就业市场多么严峻,市场总还是需要人去工作,何况现在每年还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职位,一些岗位被淘汰了,一些岗位会冒出来。
可是作为HR常常遇到一些刚毕业的同学们,开口就是要求五位数的薪资。姑且不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薪酬架构,很少会为一个候选人做超出常规的调整,就问五位数的薪资对应要求的价值,现在的我们能提供得出么?我们是能给公司带来新项目还是能给公司提供带来大笔投资?或者能提供给公司价值五位数的行动方案?
HR们是欢迎候选人对自己的薪资提要求的,但原则是我们得先让HR知道我们能做成什么?我们做的成果价值几何?而一些应届生小伙伴给出的落地答案却是:因为我要开始承担我的生活开销,我的开销需要这么多。
坦白讲这样的候选人是HR最不欢迎的人。任何一个公司或者机构,对要录用的候选人都是这么看的:企业/机构获得的价值(包括长远价值)>企业/机构需要付出的成本(工资、培训、管理……),亏本的生意,谁也不会做。
思想上没包袱(不要担心没经验)、行动上不懒惰(积极参加校招、宣讲会、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网站信息收集上尽可能地全(包括薪资行情、企业信息真伪、行业趋势等)、方法上智慧(精准投递、利用数据分析找归因、杜绝海投)、不犯低级错误(将写着A公司名称的应聘信发给了B公司)。人生第一份工作必是我们值得拥有的职业生涯起点。加油!走在求职路上的小伙伴们。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