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前沿讲座---会计制度变迁背景下所得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21访问量:260

 

报告题目:会计制度变迁背景下所得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
报告人:唐 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点评人:吴斌教授、李敬涛博士
报告时间:2013年11月22日下午3:00
报告地点: 九龙湖经济管理学院A-208会议室
报告内容摘要:最近20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在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变革领域之一。从最初的应付税款法到目前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变革已经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理论依据是否充分,逻辑基础是否坚实,实际效果是否良好,仍然不够清楚。本文试图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变革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并结合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实证检验、问卷调查和调研访谈等方法,从多个角度考察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美国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讨论和争论持续了数十年,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与其在实践中应用的复杂性始终是难以协调的矛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终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际上是在其构建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约束与指导下达成的结果。因此,分析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变革的理论依据与逻辑基础必须要与FASB构建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联系起来。
第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变革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估值有用性,其基本逻辑是: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尤其是提供对资本市场参与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估值有用性是财务报表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基础,因此,会计准则应当着眼于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估值有用性;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有助于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对评估企业价值的有用性(即估值有用性),是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最为协调一致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是最优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该方法在理论上、逻辑上等多方面都存有缺陷。本文认为该方法并非是最优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并不一定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第三,理论的推导得到了实证检验、问卷调查和调研访谈结果的支持。在检验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方面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1~2011年的所得税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在比较检验几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价值相关性时发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生成的所得税会计信息相比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仅有微弱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而相比应付税款法则并未证实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在检验所得税会计信息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方面发现,利润表债务法或递延法下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均对盈余稳健性有负面的影响,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对盈余稳健性的负面影响比“递延税款借项”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利润表债务法或递延法下的“递延税款贷项”对盈余稳健性有正面的影响,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对盈余稳健性未表现出正面影响。随后,问卷调查与调研访谈的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各有不同的需求,但无论是对哪一方而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并非是最为合适、最优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应当对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一种可能性是只在初始确认环节运用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分析,而在期末仍然基于利润表债务法进行分析。因为在初始确认环节面临所得税问题的情况比较少见。另一种可能性是只在为了确定利润表债务法下无法涵盖的特殊项目的所得税影响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分析,而其余项目仍旧采用利润表债务法。因为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无法涵盖的业务也不经常发生。
 
 
报告人:唐 妤教育背景
2010 年9 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 (博士在读)
2007 年9 月至2010 年7 月 广西大学 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 (管理学硕士)
2003 年9 月至2007 年7 月 广西大学 商学院 会计学专业 (管理学学士)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