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在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构中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双循环发展格局与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重塑”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0-11-06访问量:1212

   

会议现场

      11月2—4日,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东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江苏经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与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重塑”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30余位国际贸易领域专家学者与会进行研讨交流。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袁健红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主持开幕式。

  在主题演讲阶段,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表演讲,涉及内容广泛。研讨主题主要有: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及我国外贸发展战略、3)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的策略变化、4)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变化趋势、5)全球价值链的测度方法等。

  在题为《“双循环、内为主”模式的解析及对国际贸易未来理论的思考》的报告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斌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双转型阶段”:供给侧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需求侧从以外循环为主到以内循环为主。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内需是内循环主导模式的核心,内需潜力与老百姓的消费倾向、收入差距、可支配收入水平等密切相关。必须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公平度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扩大内需。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要素市场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主动完善产业链并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诗一提出,要素市场改革,是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是让企业迸发活力的重要保障,可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恢复,同时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立足国内庞大的多元化市场,发展好国内贸易;利用亚洲区域贸易优势,推动亚洲自贸区建设,促进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盛斌表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体系适配、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关键所在。在政策措施上,促进经济双循环,应当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市场开放与制度开放、构建全球价值链体系与发展国内价值链体系、内需主导与稳定外需、打破国际壁垒与整合国内市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发展、进口替代与出口升级、外资引进来与走出去、高级要素流动与空间集聚、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合作等方面实现有效结合。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提出,粮食安全是大国强国政策目标的重中之重。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度开放下国家粮食安全迈入新阶段,须在外部“不确定”条件下打造内部“定力”,主要途径有:1)弱化产量导向,2)增强竞争力导向,3)完善制度设计,4)推进贸易谈判,5)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管控外部风险,6)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浪费等。

  “入世”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直积极促进关税制度改革,一直随着改革的进程降低关税税率。2017年以来,我国多次下调消费品关税。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是否显著降低了我国居民支出成本、提升了居民的福利水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弘表示,实证研究显示,全面开放和消费品关税减让政策,1)显著降低了我国消费品进口价格、2)推动了消费品进口数量和种类的增加、3)通过竞争促进效应有效降低了国内同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居民消费和福利水平。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对于提升内需、促进内循环是有益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黄建忠认为,结构型、非稳态的战略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值得重视。建议实施结构化战略:在“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中,重新布局“产业链向内、供应链向外,产业链向上、供应链向下”的基础生态。在“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相互促进”中,需求侧注重稳定亚太生产网络地位,供给侧突出强化“一带一路”建设节点的稳定支撑作用。随着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的继续提升,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成为“结构性改革”的最迫切需要、最可行的路径或选择和最易实现的领域。

  在价值链重构中塑造国际竞争优势。湖南大学教授张亚斌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要丰富和完善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深化国内分工,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强化内循环并以内循环为主,与此同时深入外循环,并实现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核心,是基于我国的大国经济优势。通过深化国内分工,部分替代国际分工;通过强化国内分工,谋求扩大国际分工;激活国内大市场,不仅是最终产品市场,更重要的是中间品市场;全面开放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小平分析了双循环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变动及其驱动机制。他说,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DVAR)攀升任重道远,与外循环相比,国内循环对国内增加值率(DVAR)变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国制造业应充分抓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摆脱低端“俘获”,实现价值攀升。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黄新飞表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稳外贸、稳外资”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企业应当关注自身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抵御逆全球化风险,尽快适应新格局新形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越认为,全球价值链嵌入具有产品范围抑制效应,被动融入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可能会被掣肘,如陷入“产品锁定”等。我国企业应更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治理,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吸收能力等,实现制造业产品多样性升级。同时,也应继续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外资结构和布局。

  企业中间品全球采购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表现,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贸模式。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亮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间品全球采购对中国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具有较显著的福利效应。在政策措施层面,应从战略层面审视中间品全球采购的福利效应,积极落实“主动扩大进口”措施;在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的同时,加大对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的贷款支持力度;良好的产业环境有利于福利效应的扩散与发挥,应遵循产业演化的内在规律,提高国内生产网络的韧性。

与会专家合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原图
/